
車輪劃開4000多米海拔的稀薄空氣
一位25歲的藏族青年
正用速降單車
書寫著自己的人生

↑旦增吉美戴上頭盔準備騎車速降
旦增吉美熱愛速降單車已有十年
曾經(jīng)他是一個內(nèi)向的“宅男”
就連去超市都只會去同一家
一部紀錄片《車輪不息》
讓他找到了自己的熱愛
“第一次感受到自行車的魅力
想要去探索和學習”
就這樣
旦增吉美開始了自己的速降人生

↑旦增吉美和同伴在拉薩周邊的山上速降騎行
每逢周末,他便會邀上三兩好友
共同前往拉薩周邊的山坡進行練習
和朋友推車爬上海拔4000多米的山脊
再疾馳而下
“推車兩小時,下山10分鐘”
他笑著說,追逐風的感覺讓他著迷

↑旦增吉美和同伴在拉薩周邊的山上速降騎行
通過單車,他認識了很多朋友
“騎車的圈子不大
在西藏玩單車的人更少”
但自行車是他們夢想的交集
旦增吉美和朋友一起組建了自己的車隊
瘋狂的挖掘者(Crazy Digger)
“就像野牦牛一樣
我們要踏出自己的路
開辟出自己的場地”

↑旦增吉美(左)和隊友在騎車的路上
自行車幫他打開了很多扇窗
他開始嘗試拍攝極限運動紀錄片
自行車也讓他探索體驗到更廣闊的世界
但極限運動帶來刺激的同時也伴隨著危險

↑2017年,旦增吉美在一次速降中摔車
2017年
旦增吉美遭遇了一次嚴重的摔車事故
“當時第一時間不是看自己的身體
而是看我的車有沒有事,挺奇怪的”
但他并沒有停下腳步
2023年
旦增吉美獲得了走出西藏的機會
他受邀前往河北張家口市崇禮區(qū)
參加全國青少年自行車山地速降系列賽

↑2023年,旦增吉美打包自行車準備前往河北
這是他第一次走出西藏
“當時挺興奮的
除了要坐飛機自己有點緊張”
他害羞地說
告別布達拉宮
將單車帶上飛機
河北平原在舷窗下鋪展
像張陌生的賽道圖紙

↑旦增吉美在全國青少年自行車山地速降系列賽中
在那里
他見到了國內(nèi)領(lǐng)先的比賽場地
還有一眾高水平頂尖車手

↑旦增吉美在全國青少年自行車山地速降系列賽中觀看比賽
“那里高手真的很多
我們也不能自己埋著頭騎
就想著要學習更多好的經(jīng)驗”
但陌生的賽道導致他在初賽中就不幸摔傷
最終也沒能取得成績

↑旦增吉美在全國青少年自行車山地速降系列賽中摔倒
又一次失利
一度讓他懷疑自己是否適合這一運動
回到西藏后
迷茫的他爬上了熟悉的山坡
“感受到風,重新看到雪山
再次體會到那種感覺以后
突然就覺得
生命需要有熱愛才有意義”

↑旦增吉美在拉薩周邊的山上騎行
他明白自己不應該只做單純的騎手
而是要將單車文化和更專業(yè)的知識
普及給西藏更多熱愛單車的少年
如今
他邀請更高水平的車手來西藏交流技術(shù)
主動參與培訓和引導工作
讓青少年在了解并學會處理風險的前提下
體會運動中超越自我的精神
激勵高原上的年輕一代
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

↑旦增吉美在騎行中展示技巧
如今
他的車隊已從最初的幾人發(fā)展到170余人
僅2024年就增加了50多人
去年夏天
他們還在西藏舉辦了一個小型的越野比賽
今年,旦增吉美希望
能在拉薩開一個自行車和越野電動車俱樂部
給更多熱愛極限挑戰(zhàn)的朋友搭建交流平臺

↑旦增吉美和同伴在拉薩周邊的山上騎行
三月的陽光開始融化雪山銀冠
山脊上又響起車輪與山石的唱和
每道俯沖的弧光里
都活著一個挺直脊梁的瞬間
雪域高原上的青年們正用自己的方式
丈量自由
記者:黃耀漫、洛卓嘉措、潘一景
責編:洪曉懿
一審:洪曉懿
二審:蔣俊
三審:譚登
來源:新華社